服饰文化
仫佬族为罗城仫佬族自治县的土著民族,自古以来与古天河县的壮族居住区交织于四把一带,还与周边的汉、苗、瑶、侗等少数民族交往密切。因此,仫佬族服饰受壮族影响颇深,同时也吸收了汉、苗、瑶、侗等兄弟民族的服饰元素。
近现代仫佬族蓝靛土布男上衣
衣服整体为仫佬族蓝靛土布缝制而成,对襟密扣,小立领,衣长至腰间,袖口窄,袖长至腕部,正面上下左右对称外缝四个布口袋。衣围较为贴身。仫佬族传统男子服饰多为对襟无领上衣,袖长可过手指五寸,但到了近现代,仫佬族传统服饰发生了变化,出现了“紧身衣”和“马裤”,衣袖缩短,对襟密扣,作为内衬。
现代仫佬族土布蓝靛妇女绣花服饰
1上衣布料是经蓝靛浸染撵压的褐色土布,布质暗光坚挺。右衽布扣,小立领,窄袖。衣长过臀,衣服宽松。袖口、衣襟及下摆边沿绣有花卉、蝴蝶、石榴等纹饰。长裤亦为蓝靛土布,裤脚宽松,边沿绣几何纹和花卉纹图案。
民国仫佬族连带土布围裙
整体为长方形,面料为青黑色蓝靛土布,上部为浅蓝色的土布缝制的长条裙带穿,略宽于围裙,下部缝系丝线状璎珞。围群带长1.5米,宽6厘米,纹饰为黑白相间的棉线织成的双鱼纹、菱形纹等几何图案,裙带末端为黑白棉线编制的璎珞。这种围裙带是具有仫佬族特色的民间传统服饰,仫佬族妇女常系于腰间,既可装饰,也可在劳作时起保护衣服不受污渍沾染。
民国仫佬族蓝靛土布绣花背带
以蓝靛土布为衬底,红色布料饰边,背带芯正面依次用蓝、红、黑三色布条缝成“回”字形衬边,背带芯图案是最具仫佬族特色的刺绣之一,工艺为剪纸绣。这块背带芯图案用桃红、淡紫、淡红、淡色、橘红、绿等色调丝线绣制,正中为石榴纹,象征多子多福;上方绣倒垂的蝙蝠,寓意福到。顶端中部绣双凤朝阳图案。石榴花两侧为通天树,下方两角绣花卉和蝴蝶等。蝴蝶与“福”同音,是传统纹饰中“福”的代表。背带芯图案精美,寓意深刻。背带手对称缝在背带芯上方左右两侧,各长约2米,背带舌垂于背带芯正下方。
民国仫佬族白线鞋
该白线鞋为2004年征集自罗城县东门镇凤梧村上凤立屯吴凤桂女士。该白线草鞋用白色棉线经复杂工艺编织而成。鞋底有少许磨损。此类线鞋既轻便又吸汗,适合夏秋季节穿着,因其材质简单,便于劳作,是仫佬族民国时期较为常见的传统服饰。
民国翘头绣花布鞋
布鞋尖头翘底,整体呈船形。以深黑色蓝靛土布为主布料,鞋口边沿用红色布料作衬边。鞋面前端采用五彩丝线绣花卉和石榴花纹,寓意多子多福。鞋底为“千层底”,即以各层底片手工纳成厚实的整体,针脚细密。此种绣花鞋是仫佬族妇女常在逢年过节、走亲访友或其他喜庆时穿着。